史上第一本 AI 生成的时尚杂志,终於还是来了

翻开 Copy Magazine 的创刊号,你将会发现它里头的内容虽然和当今时尚杂志相差不远,有时尚大片,有美容专题,有人物专访,有幕後分享,每一位模特儿、业界人士,甚至是时尚品牌都有自己的专属名字和人设,甚至报导着虚构的巴黎时装周。然而,图像细节和字里行间又有一些不太一样,甚至有些让人诡谲不安,而正是创办人兼创意总监 Carl-Axel Wahlström 的用意。

全程仅使用 ChatGPT 和 Midjourney 的一人团队
.

41 岁的 Wahlström 来自瑞典斯德哥尔摩,拥有行销传播背景和多年时尚产业经历,曾在 2008 年到 2012 年间出版了风格偏向另类、内容注重创意、一本名叫《Fashion Tale》的杂志,也曾和不少高街时装品牌们合作过,例如 H&M、& Other Stories、Gant 和 Björn Borg 等。後来,他开始接触人工智慧生成图像,并突发奇想了将其应用在时尚杂志上。

「那是一见锺情。我看见了许多警戒红旗,但也感觉自己参与了一个全新革命性事物。我很早就了解到这个技术仍然非常年轻,且有很多缺陷,但我有一股冲动想要将它推展出去,让自己能够说出自己创造了世上 — 至少就我所知 — 第一本 AI 时尚杂志。」他在与《Vogue》的专访中说道。

虽然整体方向的策划和编辑还需人工引导完成,不过 Copy Magazine 的内容还是大大反映出了 ChatGPT 和 Midjourney 的知识、观点与能力所及。而取名为「Copy」,其实也是表明了认知到自己并不真正属於这个产业,或许可以说更像是一本 Cosplay 版的时尚杂志。这本杂志由 Wahlström 自己出资、自己创作,一人团队运作,更别提任何广告商,但它绝对不敢说自己是充满原创性的。「我不认为任何人是真正独立的,我认为我们都是深受影响的人。」Wahlström 表示。而显而易见地,人工智慧也躲不掉这个现象。

时尚杂志内容会出现的问题,AI 生成版本也躲不掉
.

为何在文章开头提到 Copy Magazine 虽然是由最新颖 AI 科技生成,快速翻阅过去依然会觉得和市面上现存的杂志相去不远呢?对於 Wahlström 来说,这正是这本杂志有趣的地方 — 就算手上握有突破性的技术,只要受到人类影响,就会存在美感刻板印象和政治不正确的空间。

「从初期我就意识到自己无法将自己白人、特权、男性观点中的女性身体和风格完全抹灭,也无法不让它体现在这本杂志里。」他说。当然,这不只是他身为一位瑞典白人男性从小被灌输的刻板印象,也是大多数人认知中对「美丽」的标准模样。他决定刻意在不主动追求更多元且健康的美感的同时,依旧「高尚」地鼓励人们不应该买化妆品,甚至在「人物专题」中暗示金钱是买得到快乐的,就算他自己的心中也充满了不确定性(「我要带着杂志去印刷的时候真的很焦虑」)。

他乾脆将这种政治不正确的反串定调提升到让人们在阅读时心底会出现坐立难安感觉的程度,让人们主动对以往总是扮演着权威角色的时尚杂志提出质疑,并重新思考自己对一本时尚杂志的期许是什麽模样的。

从 Midjourney 创作过程,看时尚界过去十年来的最大问题
.

在创作 Copy Magazine ,也就是与人工智慧进行沟通的过程中,Wahlström 发现了不少问题。首先,有时候当他输入一些对他来说意义分明很明确的字汇时,AI 却会完全误解他想表达的意思。「这很有趣,因为你会发现一些之前可能没想过的事情,发现我们的幻想和创造力其实非常受限。很多时候当 AI 误解你的时候,它反而会提出一些比你的想像更加有趣的成果。我认为这麽来看的话,AI 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夥伴 — 误解通常都会变的挺好笑和有趣的。」

另外,当他输入「请呈现 1990 年代风格」等指令时,Midjourney 都能很精准地生成你我印象中标准的 1990 年代风格,「但如果我输入 2010 年代,成品将会看起来什麽都不像,因为它不知道 2010 年代代表什麽。」

这究竟是因为 2010 年代开始整个产业陷入了循环,不断回收利用着各种怀旧风格?还是我们刚好从那时开始变着擅长将以往每个十年都浓缩成单一种风格,以便包装贩售?又或者事实是,Y2K 校园风、迪斯可舞厅风、Old Money 老钱风、Normcore、Cottagecore 等都能在同一个时代共存,证明的其实是一种百花齐放?

无论你相信哪一种论点,不可否认的是,时尚风格如今大多只是一个个当季趋势关键字,选择回收潮流胜过原创更被视为一种理所当然的时尚循环。Wahlström 也表示:

0 0 投票数
Article Rating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Comments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